你的位置:重庆时时彩万能码 > 重庆时时彩万能码介绍 >

脑科学的新发现: 孩子手机上瘾, 真不是因为贪玩

手机沉迷的问题已经蔓延全球,更令人遗憾的是,有大量孩子即便被父母强行收走了所有电子产品,依然对学习和真实生活提不起兴趣。

问题出在了哪里?为什么电子产品上瘾如此严重?

■在国外,“抛弃智能手机”已经成为一种流行

最近,我读到一本脑科学研究的畅销书《你经历了什么》,来自美国脱口秀女王奥普拉·温弗瑞和神经科学家布鲁斯·D.佩里的对谈实录,从新视角解释了成瘾机制:

成瘾是因为孩子大脑陷入失衡的痛苦,为了尽快摆脱痛苦、重获平衡,他们要找到最可得的东西来“奖赏”自己。

如果“可得”的东西是好的亲子关系、同伴关系,以及大量真实世界的探索,那么上瘾可能就更容易解决了。

平衡的大脑来自温暖的亲子关系

那么大脑是如何平衡,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失衡呢?这就要从大脑的结构说起。

大脑就像一块奶油蛋糕一样,可以分为四层,顶层叫做大脑皮质,可以叫做“智能脑”,是我们思考、策划、做计划、学语言、形成价值观等最智能的区域。

而底层叫做脑干,主要是调节功能,比如体温、呼吸、心跳等,这里不涉及任何思考,因此这里也叫做“爬虫脑”,像蜥蜴一样,只活在当下,只对当下的刺激做出反应,最原始,最不智能,也最容易被刺激出化学反应。

很令人意外的是,人类大脑处理信息的流程,非常“不智能”——

先进入“爬虫脑”,迅速将新的信息和已储存的记忆、经验做好匹配,立即激活你的应激反应,然后才到达“智能脑”。

比如曾经上过战场的士兵,在打仗时听到炮火后下意识的反应是“逃跑”,这个反应已经深深储存在大脑里,以至于他走出战场后,哪怕听到一声鞭炮响,大脑也会迅速回到战场,呈现出经受了巨大惊吓的样子,久久回不过神。

而且,这个被过度激活的时间段,大脑高级功能部分都是关闭的,需要好一段时间,这个通道才会慢慢打开,人才会恢复理智,知道这只是一个小小的鞭炮。

■这也是为什么人们会对各种激烈创伤有PTSD:未来只要遇到相似的激活场景,大脑就迅速陷入创伤

对于孩子来说,外界的信息进入大脑的顺序也是如此,从不智能的底层流向智能的上层。

从刚出生时,大脑就在源源不断接收听觉、触觉、嗅觉、视觉的信号,储存为我们对这个世界最初的理解记忆,而且年龄越小,对情感氛围就越敏感。

所以,如果出生前两年孩子得到的都是稳定的、温暖的照顾,以及安定、和谐的家庭氛围,这些积极的“非语言氛围”也会构建一个非常健康的脑干。

未来遇到困难和挫折时,他的大脑就会回到稳定强大的内核状态,从容稳定地去应对风浪。

这就是我们说的,拥有强大的复原力,大脑是平衡的。

■研究早就发现,不同的爱激活大脑的不同部位

相反,那些三岁前生活在暴戾、争吵氛围里的孩子,他们的大脑神经网络吸收了大量负面的情绪,比如愤怒话语背后的紧张、敌意,消极抱怨里的疲惫和绝望。

会把“男人”和威胁、恐惧、愤怒联系在一起,会认为男人危险,伤害他和爱他的人。那么长大以后看到和父亲相似的男性,他虽然说不出原因,但也会一瞬间激发起紧张害怕的“创伤体验”,更容易变得敏感而易爆,复原力自然也差。

更关键的是,大脑会失去平衡。

未来无论何时,一旦接触到一个触发点或唤醒线索时,他的大脑就会被迅速拉回曾受伤的环境,心率加快,身体内部的多种激素发生变化,恐惧会让大脑停止思考并强化这种感觉,整个大脑陷入失调状态。

一个最直观的例子就是,电视剧《小欢喜》里面,学霸女生英子长期被妈妈施压说教,三句话离不开考清北,以至于她每次在开心的时候听到妈妈提起学习和高考,就瞬间冷脸甚至崩溃。

这就是应激系统被长期糟糕的体验过度激活。

失衡的大脑最容易上瘾

对于所有人来说,大脑失衡其实是非常难受的状态。

这时候,人的本能就会被启动,迫不及待地让大脑尽快恢复平衡和平静。这个过程叫做“自我调节”,一旦调节成功,回到了平衡状态,大脑的奖励系统会被激活,释放出令人欣喜愉悦的多巴胺。

用一个比较有趣的说法,就是装满我们的“奖赏桶”。只有我们的“奖赏”到达一定的位置,大脑才能感受到平衡和放松。

我们每天都在想办法装满这个奖赏桶,区别就在于,你犒劳自己的“奖赏”到底是什么。

脑科学研究就发现,那些从小处于积极的亲子关系,在稳定的家庭环境长大的人,早已经发展出更强、更健康的自我调节能力,他们更喜欢用互动良好的人际关系来奖赏自己。

比如遇到烦心事了找父母朋友聊一聊,遭遇困难了找到队友一起合作解决。

而那些从小经常有创伤体验,遭遇过糟糕的亲子关系、家庭环境的人,他们的应激系统在不停的强烈刺激中已经变得非常难以平静,更可能用不健康的强刺激来奖赏自己。

比如每几秒就带来强烈多巴胺的短视频。

在算法的加持下越刷越爱看,刷到最后每一个视频都是无比对味的,而这种愉悦的感觉正好让他们摆脱糟糕的现实生活和人际关系,暂时躲进一个没人指责的安全环境里,悄悄用短视频的声光刺激来犒赏自己。

再比如更严重的酒精毒品。

会带来前所未有的平静,感受强有力的多巴胺。而研究人员发现,这种时候会让身体释放出自身止痛剂“阿片类物质”,脱离了外部世界,在心理上跳入自己的内心世界,只有那里才是安全、自由、可控制的。

但问题在于,短视频、电子游戏、社交媒体和毒品不健康的奖赏方式带来的多巴胺和喜悦感,会一点点衰退,越来越短暂。

为了继续获得强烈的愉悦感,他们就会越来越上瘾。

遗憾的是,当我们发现孩子开始对电子产品上瘾,第一反应一定是责骂、惩罚和孤立,但这一定会引起大脑更强烈的失衡,带来更大的痛苦。

为了逃避惩罚和痛苦带来的绝望,他们的上瘾会更严重,进一步导致亲子关系、人际关系的破裂。

“这个毁灭螺旋会一直持续下去”。

因此研究就发现,对于自我调节能力良好、基本需求得到满足,拥有健康奖赏方式的人,毒品和电子产品会对他们产生一定影响,但不会上瘾。

正如前段时间来分享的哈佛学生Harrison,他曾经也下载了风靡的电子游戏,但玩一次就觉得太无聊,当时就卸载了。背后的原因很大程度就来自于他的家庭、丰富爱好和课外活动,已经为大脑给足了健康的奖赏,获得了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,完全不需要从不健康的渠道来犒劳大脑。

“与他人和社会的连接感,能够有效抵制成瘾行为的诱惑”。

■著名的哈佛70年幸福研究也发现,那些幸福的人通常都有积极、长久、健康的人际关系

家庭里的“关系贫困”

为什么上瘾的孩子这么多,连同大人也陷入其中无法自拔?

在《你经历了什么》中,提出了一个非常能总结当下的概念:关系贫困。互联网极大拓展了一个人的社交圈,但与此同时,我们却正在失去真正连接彼此的线下生活。

“我们真正‘看见’的人越来越少,即便我们和别人接触交谈,但没有真正在倾听对方,没有和对方在一起”。就连一个个小家庭里,昔日一家人围坐一起聊天的时间越来越少,取而代之的是一人面前一部手机,沉默着吃完一顿仿佛时空交错的饭。

牛津大学的项飙教授也提到过一个“附近的消失”的概念。

移动互联网普及以后,几乎所有交易都可以在手机上迅速完成,即刻性越来越强,“附近”就消失了。我们不需要踱步到小区附近的早餐店,一边听邻居聊天一边等包子,只要手机点一下,快递小哥就可以以分钟为单位迅速送到。

我们不会思考快递小哥来自哪里,手里的菜从哪家店来,经营者有怎样的背景故事,我们一整天所有交易甚至都可以不开一次口。

“他把我们本来肉体直接感知意义上的那个‘附‘’,一下子转化为一个数据化的‘附近’”。

从脑科学的角度来说,这样像孤岛一样的生活,其实和大脑的正常发展是相反的。

科学家发现,人类的大脑并不是为现代世界设计的。

在人类存在99.9%的岁月里,我们都是生活在比较小的狩猎采集部落里,每个人认识的人只有几十到一百人,而且儿童、青少年、成年人都整天共处在一个空间里,有更多的物理连接。

相应地,我们感官的进化目标,也是为了从这种“小社会”中接收语言和非语言的线索,能同时处理的信息十分有限。

然而在信息爆炸的当下,我们在屏幕里完成所有社交和大部分工作,大脑不停被N个APP、微信群轰炸,应激系统以007的节奏高强度工作,都在进一步给大脑施加压力,导致失衡。

我们的对话能力在衰退,亲子之间的共情、倾听的耐心都在减弱。

结果就是总体性地关注自我,更加焦虑压抑,遭遇创伤后的复原能力也更差。也就有了移动互联网兴起以来,越来越高的青少年抑郁发病率和手机成瘾率。

好在,我们已经看到越多人开始放下手机,积极夺回线下生活,花时间认真与人对话,连接,让大脑重新回到能够敏锐接收信息的平衡状态。

这或许才是摆脱关系贫困,解决上瘾问题的最大关键。



  • 上一篇:没有了
  • 下一篇:没有了

相关资讯